Empathy in Kids “喂,你听到吗?”——幼儿同理心科普

This post is available in Chinese, and prepared by our Psychotherapist Feifei Yang.

人和人的相处,有时即使不说话却能够彼此懂得,有时流连在“听”和“说”之间微妙的彼此理解。

倾听他人,理解他人是父母对孩子良好的期待之一。

我想起有一次在情商课上,刚上课,小J因为跟妈妈分开,独自上课而大哭大闹。小W不太知道如何倾听小J,他有点莫名,对小J说:你为什么要哭啊?你不许哭啦!你哭,我就听不见啦!小J听到后,哭得更厉害了,还渴望冲出教室。而能够倾听小J的小T知道他离开妈妈独自上课很难过,也会害怕,会问:你是不是想妈妈了?你是不是不敢一个人上课呀?还给他递了纸巾,拥抱他。小T在与小J互动的过程中,能听懂他的情绪,尊重他,小J会看着她,愿意跟她拥抱,哭的声音渐渐小了下来。

从这件事儿来看,我认为懂得倾听的小朋友,容易理解别人,与别人建立关系,获得其他小朋友的喜爱和认同。而不太明白倾听是怎么回事的小朋友,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诸如,他不能识别别人的情绪和需求,也不知道如何安抚别人的情绪,或者提供帮助。

是呀!爸妈们希望小朋友懂得倾听他人,除了这本身是与人相处的礼貌行为以外,爸爸妈妈也希望小朋友能够在交朋友的过程更自然顺畅,更被喜爱。

爸爸妈妈们,你们觉得倾听能力跟我们什么能力有关呢?

倾听他人,懂得他人与我们同理心的发展有关。研究发现,当年幼的孩子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互动时,他们更有可能在社会环境中取得成功,也更容易被同龄人喜欢。同时,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同理心,懂得倾听他人,还可以帮助孩子克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像我们在情商课上看到的那一幕,小W不能理解小J为什么哭,会对他说:你为什么要哭?你不许哭,你哭了,我们怎么上课。如果他能够理解小J,或许就不会对他说这样的话了。

什么是同理心呢?

同理心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这是孩子善良和富有同情心能力的根源。

在一些最新令人惊讶的发现中,研究人员确定灵长类动物个体神经元主要对特定的情绪表达做出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同理心的神经基础。同理心有一定的生物基础,且在一个生命很早期就出现了同理心。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表示:“实际上,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天起,婴儿听到另一个婴儿的哭声就会感到特别不安。”这似乎是同理心最早的前兆。

研究表明,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到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对别人的痛苦的反应就好像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一样。例如,当一个9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另一个婴儿摔倒时,ta会盯着他看、会哭,会抓ta的妈妈来让自己更舒服一些,因为ta好像感觉摔倒的是自己一样。

小婴儿在长大的过程中,理解他人,也慢慢尝试安抚他人。研究发现,当15个月大的迈克尔看到他的朋友保罗哭的时候,迈克尔会拿自己的泰迪熊给保罗。当这并没有让保罗停止哭泣时,迈克尔从另一个房间拿来保罗的安全毯。

到了蹒跚学步的年龄,孩子们会经常模仿别人的痛苦。这种模仿,被称为“运动模仿(motor mimicry)”,是“同理心”这个词的原始含义,这个词是本世纪早期一位心理学家创造的。研究表明,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就像刚才提到的小朋友看到另一个孩子摔倒哭了,他也会哭一样。

虽然,同理心在一个生命很早期的时候就出现了,但是每个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拉德克-亚罗博士说:“从2-3岁左右开始,你就会看到孩子们发展出自己的同情心,有些孩子对其他人的困境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而有些孩子似乎对这种担忧视而不见。”

同理心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里程碑发生在8岁左右。 霍夫曼博士认为:“在这个年龄段,你可以理解一个人的整体生活状况,而不仅仅是他们当时的情况。例如,你可能会为一个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的人感到悲伤,即使他此刻看起来很开心。”

所以,我们看到小朋友们同理心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从ta能够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哭,到安抚他人,再到理解另一个人整体的生活状态,这是非常神奇的发展过程。

在文章最初,我们谈到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社会化——理解他人,建立友善的关系。

那父母们或许会好奇,我可以做一些什么来帮助小朋友发展同理心呢?

这里,我们搜集了一些专业的资料,整理出如下四个技巧:

第一、发展积极的可共情的亲子关系。

我们在节目中一直强调幼儿学习的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幼儿会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也会在跟爸爸妈妈们的互动中内化你们对ta的态度。

所以,爸爸妈妈们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懂得孩子,多尝试理解他们,用轻柔的语言询问他们的情绪和需求,也帮助他们表达情绪和需求,发展积极的可共情的亲子关系。

像3-4岁的孩子,他们想玩游戏,不想吃饭,父母在要求他们吃饭时,他们可能会哭。这时,妈妈陪伴在孩子身边,轻声说:hi,小T,现在不能玩游戏,你肯定很委屈,很难过吧?你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到你不哭了,我们就去吃饭。吃完饭,我们还可以再玩一会儿游戏。

这时,听到妈妈用语言表达了她的委屈和难过,孩子的情绪被理解了,她的需求也被看见了——想玩游戏,并且在吃饭之后会被满足。小T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

第二、 利用情绪绘本教小朋友认识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

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爸爸妈妈还可以利用亲子共读的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与情绪有关的绘本。墨姐s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本由西班牙的绘本作家 安娜·纳耶斯的《The color monster我的情绪小怪兽 》,书里面,用颜色来代表情绪,对于小朋友来说更容易去理解和体会,也更容易表达出来。

通过共读绘本的方式,父母可以带着孩子认识情绪,包括绘本角色的表情、情绪状态,也在对故事的探索后,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有些小故事还会教我们如何应对情绪,解决问题。所以,爸爸妈妈不妨利用绘本学习的机会,一步步带领孩子认识情绪、理解需求,应对情绪或者解决问题。

第三、 利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尝试让孩子换位思考。

幼儿阶段的小朋友很喜爱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爸爸妈妈可以利用跟孩子亲子游戏的时间,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带领小朋友体会不同人的情绪。我们尽量对症下药,专门挑选一些孩子的交际场景。如果希望小朋友改变抢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我们在家就可以角色扮演。首先跟小朋友说明我们玩一个角色扮演游戏,爸爸或妈妈现在也是跟你一样大的小朋友,然后一起在同一个地方玩玩具。当您的小朋友在玩着ta心爱的玩具时,爸爸、妈妈饰演“缺乏同情心”的小孩,一手就把玩具抢了过来。让孩子体会一下,被别人抢了心爱的玩具心情会怎么样。让他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抢了别人的玩具,那个小朋友一定像你现在一样伤心、难过,所以我们要尊重别人,不能随意抢玩具。

第四.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参加关爱活动

在澳洲这边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爸爸妈妈一到假期就会带着孩子去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是救助流浪动物的活动。其实让您的孩子参与一些有趣的同理心培养活动,不仅帮助他们培养同理心,还能让他们知道跟爸爸妈妈一起做一件很酷、很有意义的事。例如:带着您的孩子去当地的动物收容所做志愿者,帮助照顾无家可归的小动物们。又例如:去海边或江边帮助环卫工人捡起塑料瓶子和垃圾,因为这些有害物质会杀死水里面的动物们。又例如:跟您的小朋友一起照顾蚕宝宝,直到它破茧而出回归自然。

第五.父母调整对孩子的期待,促进孩子同理心的发展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幼儿依然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他们不能全然共情别人,变得一点都不自私。而且,我们在介绍同理心的发展时提到每个孩子同理心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有些孩子能很好地倾听别人,理解别人,而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很费力才能懂得别人。

所以,父母需要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另外,当孩子表现出对他人的共情,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哦,这样能够强化他们的行为,让他们这一行为得以巩固和发展。

好啦~希望我们谈到关于幼儿同理心发展的小技巧,共情孩子,带孩子看情绪绘本,玩角色扮演游戏,参加关爱活动以及调整好自己的期待可以帮助各位爸爸妈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啦~

参考文章:

1.Developing Empathy in Kids Ages 5-8

https://www.parenttoolkit.com/social-and-emotional-development/advice/social-awareness/developing-empathy-in-kids-ages-5-8

2. Researchers Trace Empathy’s Roots to Infancy

3. Toddler Empathy

https://www.parents.com/toddlers-preschoolers/development/behavioral/toddler-empa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