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一生都很苦|是时候抛弃苦难教育了!

老一辈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且不论「成为人上人」这种不平等的论调是否是所有人的追求,吃苦这件事本身到底是否有价值,也是存疑的。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吃苦。所以到底什么叫做「健康地」吃苦?如果苦无法避免,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认知失调」,它指的是在做出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时,引发的不舒服感。为了克服不舒服,人们往往会选择合理化那些行为。

歌颂苦难的意义和价值,恰恰是因为吃苦的过程中,人感受到不舒适,为了让自己坚持下去,而选择为吃苦构建积极的意义。

换句话说,苦难本身没有意义,吃苦并非人生的必选项。

——

上一辈人推崇的苦,多是一种物质、肉体上的吃苦,让你少打点车,少开点空调。他们当时的吃苦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也因此美化了吃这种物质上的苦的价值。

但这种推崇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物资充沛的环境。现代生活中,如果我们还推崇吃苦,那我们说的也是下面这种苦。

内啡肽(endorphin)是一种脑下垂体分泌的激素,它可以和吗啡受体结合,产生和吗啡一样的止痛效果和快感。

这种快感只有在你付出努力之后才会获得,比如当你熬过跑步那段想要放弃的时间,又比如当你坚持扛过压力山大的时刻之后,内啡肽就会大量分泌,那种内心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是无法形容的。

这才是健康地吃苦。

苦难教育的本质,不是去创造苦难,不是在生活条件好的时代,主动降低生活水平「忆苦思甜」。而是鼓励我们主动寻求发展,踏出舒适区,去经历自我成长带来的阵痛。

苦难并不是必须的,快乐,也无需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