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她」:改变心理学的 4 位女心理学家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男女平等一直是社会广泛倡导的理念。20世纪女性开始广泛涉足科学领域,并做出了显著的成就,现在已经有13名女性获得了诺贝尔奖。然而,在心理学领域,我们常听到的如弗洛伊德、斯金纳、华生等名字多为男性,女性心理学家的贡献经常被忽略。


实际上,到了1900年代的美国,每9个心理学家中就包含一位女性。这些女性先锋面临了大量的偏见、障碍和挑战。她们往往不能与男性一起工作,她们的学位常常不被认可,甚至她们的学术成果也难以发表。


在今天的推送中,我们筛选了 4 位心理学界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心理学家们,愿她们的故事能让你有所触动,也能够为女性破除天花板效应,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玛丽·惠顿·卡尔金斯,美国心理学家,第一位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女性。出生于 1863 年的玛丽·惠顿·卡尔金斯,真正挑战了那个时代男性主导的心理学界。


姐姐去世,她被迫中断高中学业,就在大家都以为她会就此沦落为家庭主妇时,她努力自学完高中课程,还辅修了希腊语。凭此语言优势,她得以进入学校教授希腊语。

哈佛大学旧照


在教学期间,同事建议她去教实验心理学,但前提是,她必须要有心理学的相关学历。她向哈佛大学与克拉克大学自荐,全被无情拒绝。


给的理由是:我们不想要女生。当年的欧洲和美国的学术圈子认为:男性天生就比女孩聪明,很多顶尖高校不招收女性,但她仍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哈佛的博士要求,然而哈佛以性别为由,拒绝为她授予学位。


但卡尔金斯这次没有争辩,她用实验证实了男性和女性的智力相同。在科学结果面前,主流的两性差异言论不堪一击,她终于有底气号召社会公平看待女性:


「区分男性心理和女性心理,就像区分男性食物和女性食物一样,没有意义。」


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依恋如今已是耳熟能详的恋爱关键词。可你知道这个理论是谁提出的吗?她就是玛丽·安斯沃斯。


玛丽·安斯沃斯 (Mary Ainsworth)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1939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她最大的贡献在于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率先使用了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这项技术。

通过对儿童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进行分析,她界定了亲子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


安斯沃斯的突破性工作使我们能够很好的理解依恋类型,以及依恋类型如何影响到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就像其他领域一样,心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被男性占据的领域,也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然而,有一个人站出来对这种现象说「不」。


她就是埃莉诺·麦考比。


埃莉诺·麦考比(Eleanor Maccoby)于1950年在密歇根大学完成心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就读,几年后她来到斯坦福大学工作,教授儿童心理学的职位。


麦考比一直觉得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和她的学生一起阅读男性和女性差异的心理学文献时,她越来越不满:「特别是当我读到一位临床心理学家说男人是积极的,女人是被动的时,我说怎么能这样!」


她在系统收集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以后,发现大量的研究结果都显示男女心理之间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然而,由于学界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这些研究难以发表。


最后,她搜集了尽可能多的未发表研究来对抗刻板印象。在研究性别差异心理学的同时,她也着手对儿童的性别发展和分化进行纵向研究。


麦考比是第一位担任斯坦福心理学系主任的女性(1973 – 1976)。

在中国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无人不知张厚粲。厚厚的《现代心理与与教育统计学》就是她最早编纂的。张厚粲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孙女,1948 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并留校任教。 

张厚粲旧照


那时,心理学仍是个留洋的玩意,国人觉得它不实用、分外排斥。就连北京师范大学都只有两门心理课程。张厚粲跑前跑后,向大家证明心理学的社会性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她培养出林崇德、郑日昌、孟庆茂等一批在心理学界名声赫赫的人才。


之后,她又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中国。那时她已经52岁,大家都劝她好好休息,她却说:「我的人生才真正开始,我还要做许多事。」

🎬电影里【小妇人】说:女人,她们有思想,她们有灵魂和心灵,她们有雄心,她们有天赋,也有美貌。

没有哪个领域是性别专属,任何人都有无限可能。愿这些女性心理学家的故事,能够鼓舞你,继续前行。